首页 > 实践成果 > 正文
内地西藏班民族观教育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
来源: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5日

 

内地西藏班民族观教育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1]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课题组[2]

 

“内地西藏班”指的是根据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1985年起先后在内地有关省市创办的西藏班(或校)。内地西藏班的开办,是为了教育支援西藏,是国家智力援藏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教育模式。在国家的民族优惠政策支持下,为加大对西藏地区教育支援的力度,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增进民族的团结和繁荣,通过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利用内地较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优势,为西藏培养优秀人才,这样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开创了通过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内地西藏班开办30余年来,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办有130多个内地西藏班和内地中职班,共有在校生1.8万余人。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内地西藏班中还开设了进藏干部子女班、边境班,并采取了内地重点高中班散插学生的形式。

所谓“民族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民族观不同,对待和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也不同。从一个阶级及其政党所制定和执行的民族纲领、政策中,可以考察出这个阶级及其政党的民族观。同样,从人们对待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具体行为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真实的民族观。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内地重点高中散插班西藏学生,但其调查研究反馈的信息、民族教育的措施方法却适合所有西藏班学生,甚至其他内地民族班学生。

一、开展民族观教育的意义和紧迫性

世界上有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两类。单一民族国家如日本、欧洲的大部分国家等,这类国家内部矛盾较小;多民族或是一个民族多个派别国家,这类国家大部分内乱严重甚至国家分裂,如前苏联、伊拉克等。所以国外针对我国的多民族统一、和谐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研究。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各界在民族问题的研究上涉及面很广泛。

近年来国内针对民族观教育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这与近年有些高校学生受内外分裂分子、反华分子的影响而表现出了一些不良言行有关。而他们中部分人的问题恰恰是中学阶段民族观教育的不足所致。

在中学阶段,虽然我们都把加强中学生民族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学校对此只是泛泛提及,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受升学率的影响,“民族观教育”几乎成了一句空泛的口号。

内地西藏班是加强民族观教育的最佳阵地,但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滋生民族问题的温床。教育界对此也曾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如2004年海南省国兴中学针对学生黎、苗、回、汉民族同校,进行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研究。[1]今天,我们在民族观教育上遇到的问题远比十年前要复杂得多。近年来西藏、新疆发生的一些事件,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民族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对西藏班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已经成了回避不了的问题。

本项目立足于上海市设置西藏散插班的几所中学,通过对学生民族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有效提高西藏班学生的民族观教育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二、内地西藏班学生民族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本市西藏班学生民族观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民族观教育实践,努力提高民族观教育实效性,特开展本次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面向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晋元高级中学、复兴高级中学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等4所重点高中散插班全体西藏学生。

(2)研究方法

在参考、借鉴和修订有关文献与问卷的基础上,本研究自编《内地西藏班民族观教育调查问卷》用于开展调查研究。全卷40题,其中基本信息3题。

共发放问卷492份,其中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均为164份,回收后最终得有效问卷486份,其中女生260人,男生226人。调查数据仅作简单的统计处理,以说明问题为目的,未作进一步的分组检验和对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对除去基本信息的37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归并,我们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现逐一展开分析。

1)对民族观教育的认识

尽管对民族观的看法、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但绝大多数受调查的西藏学生都对民族观教育持相当积极和肯定的态度。认为在学校进行民族观教育“非常必要”的学生为476人,占总人数的98%,仅有7人认为“可有可无”,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为3人。而对“是否愿意接受民族观教育”,81%学生表示“十分愿意”,表示“可有可无”和“不愿意”的学生分别占14.4%4.6%,这说明学校民族观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效果等仍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2)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感受

对于我国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36.8%的学生认为“非常好”,11.3%的认为“不好”,51.9%的学生认为“一般”。这一数据似乎很不令人满意,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解释,其中之一是“国家民族政策”是一个非常宏大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这一解释也在其他一些更加具象、联系学生生活和切身利益更密切的问题上得到了印证。比如:

1.png

2.png

我们看到,具体到本民族,学生的认识就要明晰得多。对本民族的发展“满意”或“较满意”的占到96.6%,觉得“不满意”的仅为3.4%。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学生均持“十分赞同”(78.6%)或“较赞同”(21.4%),没有人“不赞同”。

更进一步联系到切身利益,学生的态度更加明确。所有西藏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属于民族政策受益者”;对“降低民族学生大学录取分数线的政策有助于民族平等”,92.6%的学生“非常同意”或“同意”,觉得“很难说”的占7.4%,没有人“不同意”。

在问及“实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的途径”有哪些时,学生选择回答的情况表明他们多能从政策扶持、智力支援等方面思考问题,其次才是直接的经济援助,具体回答情况如下:

3.png

(3)对本民族的关注和身份认同

内地西藏班学生对本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都比较关注,“非常关心”或“较关心”的学生占比87%,但这或许只是学生的主观意愿,当问及是否“经常阅读与本民族有关的书籍”时,回答“偶尔”和“很少”的学生却接近7成(68.7%)。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了解程度,“十分清楚”“较了解”的与“不太了解”“不了解”的比例大致相当(52.3%47.7%)。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则因为学生获取本民族有关信息的渠道还有待拓展,二则可能也收到学业压力的影响。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途径,主要有“家庭教育”(65.4%)、学校教育(24.5%)、社会影响(6.8%),我们看到,对内地西藏班学生开展民族观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都局限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的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到“对本民族哪些方面较为关注”,情况如下图,我们看到学生对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建设几乎同样看重。

4.png

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调整过程。少数民族具有国家公民与族群成员的双重身份,这使得少数民族身上存在着明显的双重认同倾向,即兼具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国家认同,与同其他族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族群的民族认同。[2]本研究中主要涉及民族认同问题。

当别人问及属何民族时,学生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大体来说并无顾虑,仅有不到一成半(14.8%)的人表示“有顾虑”。表示“十分热爱”自己的民族、“对本民族成员有亲切感”的学生都占了绝对比例。由于身处内地,以散插班的形式接受融入式的教育,学生在日常较为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也只“偶尔”(10.7%)或“很少”(3.1%)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

民族身份的认同,也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所持的态度。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应该“尽量保持”,主张“保持不变”和主张“入乡随俗”的比例大致相当,只有极少学生觉得应“完全放弃”,具体情况如图5。就本民族文化对自己的影响,西藏班学生大多觉得有“很深的影响”(65%)或“有一定影响”(34.8%),仅极少人自认为“没什么影响”(0.2%)。当您接触到本民族的某种艺术形式时,大多学生“非常激动”(87%),也有人表示“感觉一般”(13%),无人“没感觉”。

5.png

(4)对民族问题的看法

所谓民族问题,研究者有专门的定义,本课题主要用来指称邪教、民族分裂、民族平等等问题,不打算作专门的概念辨析。对于宗教与邪教的关系,约三成学生认为“有区别”(29.6%),更多人认为“有区别有联系”(70.4%),无人觉得“都一样”。经过多年的教育培养,对制造民族分裂的现象,西藏班学生也都能抱持“反对”的态度。当被问及“是否同意民族分裂活动是严重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稳定的主要因素”时,学生的回答各选项的比例较为接近,呈现分散状态(见图6)。这一现象与学生对“当前我国主要的民族问题”(图7)及“当前民族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的认识有关(图8)。

6.png

7.png

9.png

(5)对跨民族文化交流的态度

在我国汉族占人口主体的情况下,就内地西藏散插班学生的理解来说,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和汉族的交流。学生对学习和鉴赏其他民族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多持正面、积极的看法,认为“十分重要”或“比较重要”,希望了解或更多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只有个别人觉得“无所谓”或声称“没考虑过”。

由于居住区域、历史渊源、经济发展程度、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语言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因民族身份遭遇到偏见呢?很多学生觉得“偶尔有”或“视情况而定”,参见图9。这说明学校对师生员工的民族观教育还有待加强。

10.png

同样,学生对跨民族通婚,明确“同意”或“反对”的人并不多,大多表示需要“视情况而定”。对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最大困难,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图10),从中我们看到,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是主要因素,随着家庭核心化和交通通讯的便利化,“与家人相处”“地理位置”等困难已退居其次。

11.png

对影响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学生的看法也比较分散,具体见图11

12.png

(6)对学校民族观教育的评价和期望

最后,西藏班学生对学校开展民族观教育的情况,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学校对学生民族观教育“非常重视”(40.3%)或“较重视”(42.2%),但认为“不太重视”的也不少(17.5%),接近两成。这再次说明学校有关教育举措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对目前学校民族观教育,学生认为应包括如下途径:

 

3.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1)内地西藏班学生对民族观教育多持相当积极和肯定的态度,表现出愿意接受相关教育的意愿,唯学校的相应教育举措尚可以进一步提升。

2)学生对抽象的国家民族政策较难理解和把我,但当具体化、联系其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时,其认识和态度则要更加明晰、明确。对实现民族平等的途径,学生也多能从政策扶持、智力支援等方面思考问题,其次才是直接的经济援助。

3)学生对本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非常关注,但这种关注往往受到获取信息渠道以及学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对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传承几乎同样看重,他们具有较强的民族身份认同。

4)经过多年融入式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分裂抱持反对态度,也能区别宗教与邪教。学生认知的民族问题,主要集中在民族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社会整体发展落后,其原则在主要是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

5)内地西藏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和汉族的融合、互动。学生对学习和鉴赏其他民族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多持正面、积极的看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偶有因民族身份遭遇偏见的现象,这也说明学校民族观教育有待加强。

6)学生普遍认为学校重视或较为重视民族观教育,就其具体实施途径,学生的认识囊括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等。

三、内地西藏班开展民族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调查研究的结果,为我们开展民族观教育工作,提高民族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认识基础。为此,我们就如何开展内地西藏班高中学生的民族观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1.树立正确观念,避免民族观误区

教职工对待西藏班的民族观念如果出现偏差,就不能很好地开展民族观教育,而不了解藏族学生对汉民族的看法,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开展好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民族观教育。在西藏班开班过程中,教职工能理解国家开办这项活动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到来表示真诚的欢迎。但有些教职工忽视了“民族、宗教无小事”,没有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度来看待内地西藏班,认为就那么几十个外地学生,根本不需要引起重视;也有些教职工不了解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也不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认为西藏班学生学习基础差,一些风俗习惯落后,藏族学生会影响到汉族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拖了班级的后腿,存在对藏族学生的偏见和歧视心理。这些错误的看法,在西藏班的民族观教育上产生了一些干扰。

另一方面,就内地西藏班高中学生自身来说,高中阶段是他们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民族观的关键时期。对高中西藏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离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来到内地,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对待民族关系上也比较敏感。总体上看,他们对我国民族关系现状的认识及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评价是肯定的。但也有一些学生受到家庭和原聚居地文化环境的影响,对本民族怀有朴素的感情,对其他民族存在一些排斥心理;有些学生在与汉族学生交往中,怀有弱势的心理,存在一些狭隘的民族观念;还有些学生受到民族分裂分子的煽动,对民族关系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否认或怀疑一些具有真理的事实。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民族观教育,纠正这些认识上的偏差。

2.在学科教学及校内外实践中开展民族观教育活动

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中学生来说,在民族观教育上不能简单地说教,需要结合各科教学和校内外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进行。正如国家有关法规明确指出:内地西藏中学班(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地把政治思想工作寓于各科教学和校内外各项活动之中。[3]

(1)探讨人文地理问题,介绍祖国大好山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信念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我们就向他们介绍,沿着北纬30度线前行的318国道,横穿祖国的东西部,以上海的人民广场为起点,终点是西藏的聂拉木,沿途风光秀丽,景点众多,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不仅连接着两地的交通,也连接了东西部人民的深厚友谊;青藏铁路建成后,对促进沿途地区经济发展的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也加强了国内其他广大地区与西藏的联系,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族团结。通过介绍,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汉藏两地美不胜收的人文地理景观,增长了地理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传统节日,组织联欢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共通情感的历史见证。我们利用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把西藏学生和来自部分省市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表演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文艺节目,通过歌舞、乐器演奏、小品等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比如每年中秋节,我们都组织“共同的家园——藏汉同学中秋联欢”活动,汉藏学生欢聚一堂,场面隆重而热烈,藏族学生的民族歌舞也总是一次次把活动推向高潮。这样使学生不但消除了对节假日的孤独感,还感受到来自不同民族学生的浓浓情意。

(3)利用班会、座谈等方式,传递民族团结有福、民族分裂遭难的理念

班会和座谈会是对学生集中开展民族观教育的重要场合。我们以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为指导,教育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又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我们通过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百万农奴,并与西藏人民一起建设新西藏的“老西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宣传活动”,座谈西藏昨天的贫穷与落后,今天的民主与进步,比较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50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介绍和座谈,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共同协作,共同奋斗,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和汉藏之间这种不可分割的民族感情。

(4)开展有特色的民族教育主题活动,促进西藏学生和谐发展

为了帮助西藏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上海,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最终获得自身发展,我们组织了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走进上海人家”

将藏族学生分为2-3人一组,利用节假日一天时间走进学校老师的家、同班同学的家。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对话和一天生活实践来了解上海家庭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了解上海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了解教师的家庭生活,了解同龄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就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民族生活等方面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使得他们在感受上海家庭生活的同时,会感觉到自己的民族特色受到重视。

——“给家乡一封信”

藏族学生在我校学习期间,我们都提供了必要的通讯设施,慰籍学生思乡之情和家长思子之心。除此以外,我校还定期组织“给家乡一封信”的活动,让他们向家乡父母和自治区领导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感受。藏族学生很重视这种活动,尽管他们平时都和父母通电话,但写汇报信时,都很认真思考,怎样把信写好,把情况、感想说清楚。从家长和西藏教育厅给我校的反馈中反映,他们对我校这种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老三篇”主题教育

“寻访篇”,有文化名人寻访、百年名校寻访、江南古镇寻访、上海文化故地寻访等。“学业篇”——有学法指导、学习体会、实践课题。“交流篇”——有回母校活动、兄弟学校活动、敬师亲师活动、与同学交友活动等。通过这些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3.营造平等团结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祖国一家亲的情怀

民族观教育不仅要从理论层面来开展,更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实际,在实践中通过事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平等、团结和睦的氛围。

(1)创造一个平等安全的学习氛围

对藏族学生来说,给他们以特别关爱,对他们集中进行民族观教育是必要的,但我们认为,仅仅有关爱之心是不够的,而且过多的偏爱容易使施爱者滋生大汉族主义思想,也会使西藏学生始终处于弱势的环境中,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除了给藏族学生一份关爱之外,更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安全的学习环境。

我们把民族平等团结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交往的点滴小事之中。在日常交流中,教师帮助西藏学生学习汉语,但决不能要求藏族学生不说藏语,相反的,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一些简单的藏语,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测评中,不对藏族学生过多的照顾,给予他们与汉族学生一样的期望和奖惩;在插班的过程中,不给藏族学生在排座位、分组和排队中给予特殊的照顾;在教学中,客观公正地讲解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杜绝渲染民族陋习和民族偏见。这些做法,使藏族学生能完全融入班集体之中,避免了把班级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藏族学生的身上,使藏族学生从集体中脱离出来而产生孤独和无助感。例如,有一次,一名藏族学生殴打了汉族学生,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把事件定性为学生之间冲突,而不是把事件说成是汉藏学生之间斗殴,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公正处理,这样,就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2)在生活中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氛围

藏族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渴望得到认可,有强烈的归属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来接纳他们。首先,承担藏族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教师要有爱心、责任人和公正心,做学生的知心人,引导他们熟悉当地生活,做好他们的生活指导,使学生有所依托。其次,认真调查西藏地区的风俗习惯,细心研究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需要。再次,要灵活处理汉藏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比如,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民族、宗教等习惯,部分学生喜欢配戴天珠、松石等配饰,而内地学校大多把中学生不允许配戴首饰写进行为规范。当他们进入内地西藏班之后,学校很是犯难,一边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一边是中学生行为规范。我们的做法是,不是强硬摘下他们的配饰,而是在强调他们要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同时,考虑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把配饰放在衣服里面,尽量不要暴露出来。这种灵活处理文化冲突的做法,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四、结束语

作为内地西藏班办班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自我反思,西藏班学生来内地读书的目的,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考入一个好的大学吗?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派一些高素质的教师到西藏去,这样办学成本要低得多。所以,让这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搞好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内地的学生建立兄弟一样的民族情谊,才是开办这种办学模式的根本目的。

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宣扬极端的民族主义,煽动民族仇恨,妄图建立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宗教极端势力鼓吹“圣战”思想,梦想建立由宗教精神领袖统治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两者实质上都是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旨在分裂国家,以满足少数人的政治利益,其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进行暴力恐怖活动,同时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大肆进行分裂宣传。境内外“三股势力”非常重视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借助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民族中学生进行拉拢和腐蚀。我们开展民族学生的民族观教育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科学正确的民族观应该是始终坚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并与其他各民族友好相处,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不能诋毁其他民族的信仰。也就是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民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聚各方面的力量,作出周密的安排。我们通过加强西藏班学生的民族观教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西藏的有用人才,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像格桑花一样盛开。这也应该成为内地西藏高中班(校)教育的共同追求。

 

注释:

[1]海南省国兴中学.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DB/OL]. http://wenku.baidu.com/

[2]我国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研究综述[D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3]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见[Z].1992

 

附件:

附件1:刘爱国《把分数拉长了看——奠基终身发展的高中教育》“特色篇”第10章《用心浇灌格桑花》(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附件2:刘爱国《用心浇灌心中的格桑花——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教育与培养西藏班学生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附件3:视频文件:西藏卫视《西藏新闻联播》——黄浦江畔的古突夜

附件4:视频文件:西藏卫视《西藏新闻联播》——上海西藏班孩子的别样新年

附件5:历年在新中高级中学学习西藏生录取及毕业情况

附件6:有关西藏班学生的管理规章制度

附件7:一次西藏班学生主题活动或社会实践的方案(案例)

 



[1] 本文是上海市中小学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内地西藏班民族观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2] 课题组负责人:刘爱国;主要成员:徐清明、张来春、沈俊、赵英杰;本文执笔:张来春、赵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