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成果 > 正文
用心浇灌心中的格桑花
来源: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5日

 

《教育探索》



用心浇灌心中的格桑花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教育与培养西藏班学生的思考与探索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刘爱国

 

ggg.jpg

 

【摘要】本文介绍了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在教育与培养西藏班学生方面,通过树立观念、搭建平台和坚持卓越等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关键词】西藏班学生  教育  培养  实践

 

 新中高级中学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援藏单位,从2004年开始接收第一批来自西藏的高中学生,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针对内地西藏班学生的特点,制定了“插班就读,集中指导,文化交融,和谐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思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2004年至今,我校西藏班全部学生都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其中2007届泽碧同学以当年全国西藏班学生最高分考入复旦大学。2011届胡浩同学以当年全国西藏班学生最高分考入清华大学。西藏班每年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报告的学生占西藏班学生总数的50%,其中泽碧和胡浩同学都在我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年都有数十篇西藏班学生的文章在《文汇报》、《中学生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等报刊发表。在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中,西藏班学生更是屡屡获奖,学校的运动会记录多次被他们刷新。如今,西藏班学生已经成为新中大家庭中的优秀成员。

 

一、树立“三个观念”

(一)树立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观念。在西藏班开办过程中,我们首先引导学校教职工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通过学习,广大教职工认识到: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起抗击外国侵略者,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汉族和少数民族这种亲密的感情是不可分割的。西藏班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理应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9908月,江泽民到新疆视察工作时指出:“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个离不开”思想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开办西藏班,帮助西藏地区培养人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汉族与西藏班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汉藏学生互相帮助,也使汉族学生深化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民族团结理念,促进了学校的文化多元与繁荣。

(二)树立正确认识民族差异,各民族平等的观念。西藏班学生入学以后,有些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认为西藏班学生会拖班级学习成绩的后腿,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来看,汉族聚居的地区确实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达一些。对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差异,我们要正确对待。早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就指出了少数民族落后的主要原因,他说“历史上汉族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汉族统治阶级要么把少数民族同化,要么就把少数民族挤到边疆和生产条件差的地区。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得不到发展,因而落后了。当然不是说少数民族什么都落后,他们当中也出了许多先进人物,那是奋斗出来的。”现在,虽然我们为援藏工作,为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我们更要认识到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做出的贡献。西藏班学生基础较差,更有少数学生在学业方面“掉队”。因此,我校开展了“手拉手”的学习帮助活动,决不让任何一个西藏班学生掉队。

(三)树立尊重民族习俗,欣赏民族特色的观念。到上海求学后,一些西藏班学生依然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穿戴打扮和民族习俗。有些教职工开始对民族文化缺乏了解,有些看不惯。由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可能会出现误解甚至冲突,其最好的解决途径是努力做到彼此了解、理解并互相尊重。对西藏班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在学习基础、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我们要用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要懂得欣赏西藏班学生的优势,发现他们的优秀之处。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话讲,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样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即在一个倡导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各民族共生、共存、共发展。在新中,我们从不要求西藏班学生所谓的“入乡随俗”,而是正视这种差异,鼓励各民族学生保持民族特色,并教育他们学会学习和欣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此,我校在宣传栏设有民族专栏,在大型节目演出中我们使用汉藏双语,还把藏民族节日同样当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来过。每当学校举行文体比赛和节庆活动时,我们都鼓励西藏班学生积极参与。高一(7)班西藏班学生还在学校的中秋游园活动展示中获得优胜奖,并在校运动会上一举夺魁。如今,在新中校园里形成了各民族学生“美美与共”的民族和谐团结氛围。

 

二、搭建“三个平台”

(一)搭建平等和谐的学习平台。对西藏班学生来说,搞好学习是他们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周围老师和同学的爱心。但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而且过多的偏爱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更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在交流中,教师应帮助西藏班学生学汉语,但决不能要求西藏班学生不说藏语,相反的,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一些简单的藏语,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测评中,不宜对西藏班学生过多的照顾,而应该一视同仁。在插班的过程中,不宜对西藏班学生在排座位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在教学中,客观公正地讲解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杜绝渲染民族偏见。通过这些做法,使西藏班学生能完全融入班集体之中,并避免了班级学生的注意力过多聚焦在西藏班学生的身上。有一次,一名西藏班学生与其他同学为一些小事打架。我们通过调查,客观地把此事定性为学生之间的一般冲突,而并不是什么汉藏学生之间的冲突,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了公正妥善的处理。

(二)搭建舒适宽松的生活平台。西藏班学生离开故乡,来到一个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生活坏境。因此,切实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以校为家,这是做好西藏班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做好其他工作的保障。我们的做法是:“吃”,日常伙食以最高标准配给,保证营养全面,吃饱吃好。每逢节假日,为学生加餐。每年春节和藏历新年还举行新年晚宴。“住”,确保所有西藏班学生有良好的住宿条件,经济困难学生另有专门的床上用品补助。“行”,为每年假期回家的学生提供来回路费和路途补贴,并派老师专门护送;为未回家留校的学生提供食宿费和外出活动费用。此外,西藏班学生生病,由老师全程陪同诊疗,并为每位学生买了两份保险。每逢学生生日,学校都送上生日贺礼。学校的校长与书记在大年夜和年初一与西藏班学生一起辞旧迎新,并给他们送上压岁钱和贺岁礼物,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另外,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民族、宗教等习惯,部分学生配戴天珠、松石等配饰,而上海的学校一般都把中学生不配戴首饰写进行为规范。通过研究,我们就此事达成了共识,并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法,没有硬性要求他们摘下配饰,而是强调要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同时考虑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学生把配饰放在衣服里面。这种顺其自然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平台。如何根据西藏班学生的特点,创设适合西藏班学生的课程,这是我们近年来探索与思考的重要课题。随着西藏班学生的不断增加,我们采取了新的对策:集中与散插相结合,将他们中基础较好的学生散插在普通班中;其他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加强各方面管理,强化数学、英语课教学,同时适当放慢教学进度。活动与课程相结合,将西藏班学生的双休日与平时的拓展课结合起来,平时强化基础课,双休日加强体育、艺术、科技等兴趣爱好类活动课程。树立大课程观念,建立西藏班学生的各种社团。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促进了西藏班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长足进步。

 

三、坚持“三个追求”

(一)激励西藏班学生追求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由于地域、语言、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原因,西藏班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所以,对他们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地理位置上,沿着北纬30度线前行的318国道,横穿祖国的东西部,以上海的人民广场为起点,终点是西藏的聂拉木,沿途风光秀丽,景点众多,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不仅连接着两地的交通,也连接了东西部人民的深厚友谊。通过地理老师生动的讲解,西藏班学生不仅从中增长了地理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丰富西藏班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教育时空,学校还帮助他们成立了名为“雪域天骄”的学生社团,活动内容有:党建理论学习和宣传组、文学组、科技组、舞蹈组、声乐组和篮球队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每个人的特长更为明显。

学校还充分利用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向学生传递民族团结有福,民族分裂遭难的理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每年的元旦、五一、国庆和春节,我们都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让他们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状况,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还通过召开班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西藏昨天的贫穷与落后,今天的民主与进步。通过对比教育,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党、爱藏、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信心。青海玉树地震以后,西藏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首先向灾区捐钱,我校接到的第一批捐款就是来自西藏班的学生群体。他们捐款后又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发出了为灾区捐款的倡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

(二)帮助西藏班学生追求学习自觉和学业成功。与内地学生相比,西藏班学生学业成绩相对较差,而且还参差不齐。新生入学时,他们面对的很大困难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的问题。我们认为,汉藏学生之间存在的不一定是差距,更多的是差异。需要在正视差异中,不断激励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不让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掉队。

首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学习压力。引导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其次,克服部分学生自卑和不思进取的想法,让他们想学习,爱学习,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找出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特长,实行因材施教。扎西塔决同学刚到新中时由于学习基础差,表现出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态度。我们经过了解,发现这位学生不仅对写作有兴趣,并有不错的书法,只是英语基础不好,导致他产生了消极情绪。辅导老师赵英杰从鼓励他写作文入手,因势利导,不久,扎西的一篇《练字,其实很简单》习作发表在《作文报》上,使他找回了自信。今年二月,《文汇报》的“文汇教育·作文”栏目整版刊登了我校西藏班几名学生的作文。他们用充满真情实感并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文笔,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和故乡西藏,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对第二故乡上海、对父母和老师深挚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三)引导西藏班学生追求真诚交流和相互信任。首先,对学生抱以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西藏班的学生与内地的学生在性格上有所不同,一些学生有些难以相处,这就需要加强感情投入,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尊重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才能走进他们的“心世界”。

其次,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校教育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管理学生更需要家长的信任与支持。虽然西藏班学生多数时间不在家长身边,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家长更好地参与学生管理,我们建立了家访制度,通过寒暑假走访西藏班所有学生的家庭,与家长沟通,全面汇报学生的情况;成立西藏班学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为教育管理学生出谋划策;定期出简讯,反映西藏班学生在上海的学生和生活,及时发往西藏,让家长们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这些做法得到家长的好评与支持。

再次,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而辍学。一些西藏班学生由于家庭或自身等原因,往往容易产生辍学的念头。学校为此设计了多种预案,防止辍学现象的发生。2010年开学,有一名新生未报到,得到的消息是,一名学生因暂时不能适应上海的生活,已经被家长带回。为了不让这名学生辍学,我们不厌其烦,一个又一个电话打过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并联系了该生的初中同学和老师进行劝导,最后这名同学被我们的执着和真心所感动,重新返回了校园。

 我曾在与西藏班学生欢庆藏历水龙年新年活动中说过,“藏汉一家亲,师生鱼水情”,这既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同时也是工作要求。这里的核心是“亲情”。西藏班学生离开父母从雪域高原来到新中,新中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这些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这也是我们做好西藏班学生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我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西藏班学生,目前在校西藏班学生共100余名。我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勇于创新,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西藏班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方式。如今,我们心中的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正盛开在新中,盛开在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