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新中高级中学体育教育十年改革实践
来源: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5日

新中高级中学体育教育十年改革实践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上海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上海未来的市民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和谐社会建设成效。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后发文,要求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学段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中体育与健身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课程关注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最近几年,随着上海城市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上海学校体育运动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体育将“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在促进学生健康及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与此同时,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与当今社会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  高中体育教育的观念、管理跟不上“立德树人”的国家教育要求;

l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跟不上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

l  高中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跟不上高中体育教育的要求。

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科育人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学生体育关键能力、自觉锻炼意识和自主健身能力有待提升,学校体育亟须通过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因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结合深化“二期课改”的实践,决定在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课程改革(简称“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希望通过改革试点,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掌握体育知识和1~2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发挥高中体育教学承上启下的作用,延伸、辐射并推进大学及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进行制度创新。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构建未来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新中方案,正是在本校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和这一全市大的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实践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新中方案,有助于使体育专项化教学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研究的积极性。体育专项化试点以来,承担教学的教师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主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在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教学也更加具备专业性。实践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新中方案,还有助于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的契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责任。拓展体育课堂教学的外延,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功能,才能真正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专项化改革无疑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大好时机。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早在2006年,时任校长徐阿根倡导,学校将3节体育课加2节体育活动课的课程安排调整为每周5节体育课,以确保学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2010年,刘爱国校长带领学校体育教研组进行充分调研,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优势,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刘校长整合了原来的“选项课”和“师生同练课”,开设了羽毛球、篮球、网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等5个项目的90分钟选项课程,在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一)更新“一个”观念

体育教育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健身育人功能。观念和管理的滞后,影响着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我校在十年的改革实践过程中,通过活动宣传、学习讨论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获得认同:秉承“两个离不开”,落实“十六字方针”,珍惜高中三年体育教育的“黄金时代”,为学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二)落实“两大”举措

1.成立体育健康促进中心,加强体育教育管理,推进体育教育改革。

2.顶层设计教育课程,保障学生体育学习时间,提升体育教学课程领导力。

(三)实施“三步”战略

1.课程学习:通过多样的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每周五节体育课到90分钟大选项课,变革为2+2+1课时安排,不断寻找适应学生发展关键能力的课程设置。

2.组织形式:打破行政班级界限,融通课内课外,强调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学生自主选课,发展个人爱好,形成个人特长。

3.聚焦课堂:以体育教学为主阵地,优化教学环节,形成稳定的教学结构,保障技能学练时间,提高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四)开展“四项”行动

1.注重实践研究:研究教学模式,落实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进度,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合理的校本教材。

2、整合教育资源:从学校体育管理机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场地改建、器材增配等方面综合设计改革方案,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3.拓展体育时空:以+1活动课为平台,组织各项体育比赛,选拔体育项目校代表队,进行训练;成立学生体育社团,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4.创新评价方式:发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单;组织实施了新中体育专项合格证制度,对学生进行运动能力、参与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评价。

十年实践,我们通过三个阶段探索高中体育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要

1.2006—2010年,让学生“动起来”

(1)开设5节体育课并进入课表,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与语数外学科同样实施每周五节课教学。

(2)设计师生同练课程,让不同学科教师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将师生交流的平台从教室内移到运动场地上,在活动中密切师生的沟通与联系。

2.2010—2012年,让学生“乐起来”

(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兴趣爱好分化、学练时间不足,运动负荷偏低的问题(2)打破行政班级界限,全年级学生通过电脑选课,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练。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课程。

(3)两节体育课连上,利用两个40分钟和课间10分钟,开设了90分钟大选项课程,保障技能学练时间,提高运动负荷。

3.2012至今,让学生“强起来”

(1)整合课时安排,每周进行两次80分钟专项化教学,一次40分钟活动课程。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全面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会同教学处、总务处,共同为体育专项化改革提供帮助:教学处全面调整了学校课时安排,将课时固定在每天上午、下午的最后两节课;总务处积极配合改建体育场地,增配教学设备,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对于增加的体育总课时,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改革工作;体育教研组制定计划,及时收集讨论专项化教学的实践经验,定期开展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推进课改。

(2)实施专项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选好项目;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落实教学目标,形成合理的校本教材。

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运动项目学习,是每位学生的愿望;我们采取了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中进行项目介绍宣传,来帮助学生实现选项。以高一年级为例:确定高一9个班级,学生332人参与体育专项化改革;以4-5个班为一个教学单位,每个单位人数设定在150-180左右,开设5个选择项目,5-6个运动项目教学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25-30人左右。学期初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喜爱项目调查,统计如下:

表1  新中高一年级学生第一、第二选项统计

项目

篮球

排球

乒乓球

足球

羽毛球

网球

健美操

武术

志愿一

56

12

66

14

76

48

52

8

志愿二

60

14

63

15

70

56

48

6

根据调查问卷的专项选择,安排了我校专项化课程的专项项目和专项课程的教师,实际开设的专项数目为5项,在高一原有9个教学班中,重组了11个专项教学班。

专项化教学课程建立:建立在项目技术动作形成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年龄特征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兴趣爱好形成的基础之上。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运动项目基本技术,到技术组合练习,基础战术配合,完整战术配合,形成学习知识技能的递进性;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结合上海市专项化教材大纲,设计我校的专项化校本教材。

教学结构:(80分钟教学时间的分配)我们把专项化课程教学分为四个教学部分:准备部分、技能学习部分、体能发展部分、放松部分。

l  准备部分(10~15分钟)

主要以强度小,密度大的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在技能教学前完成身体预热,并针对技能教学内容,选用相关的练习方法手段,使学生的身体处于活跃状态。

l  技能学习部分 (35~40分钟)

从基本技术教学入手,在练习中多采用组合练习,来完成技能的学习;注重练习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强调战术意识的养成。根据学生运动兴趣的形成规律,在教学中适当安排项目比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战练习,发现自身相对存在的弱点,从而促进学生在基本技术学练中更加投入。

l  体能发展部分(15~20分钟)

体能的发展与技能的提高密不可分,在学生努力提高技能的基础上,开展体能练习,能够有效保证学生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同时,为了提高技能而开展的体能练习,更能让学生认可和接受,参与度与练习效果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之上。

l  放松部分(5分钟)

合理放松身体,缓解运动带来的疲惫,是主动恢复身体机能的有效途径;及时的课堂小结,让学生了解教师对本次课的看法与评价,同伴间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更能密切教学活动中的和谐关系。

此外,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节活动课,组织安排各个项目的常规比赛,为专项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提供实战运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组织、参与、欣赏项目运动的能力;同时,普及体育运动相关知识,结合我校每年举行的传统项目联赛、校园运动会,选拔组建各个项目校代表队,多次在市区级阳光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此基础上,学生篮球社团、羽毛球社团、健美操社团、足球社团纷纷成立并定期定场地进行活动,自主联系兄弟学校进行比赛交流。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运动环境与氛围,我校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师生人数也稳步增加。

(3)创新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发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组织实施新中体育专项合格证制度:对学生在高中三年体育专项化课程学习生涯过程进行一次综合评定,尽可能全面反映每位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锻炼的体验过程、身体素质增强、运动技能提高、组织沟通能力发展等多方面取得的成绩。因此,体育合格证既具有量化指数标准,如素质和技能测试、出勤统计等,也具有主观评价比重,如组织比赛能力、承担项目裁判工作能力、参与体育活动能力评价等,强调技战术的学习运用,对学生进行运动能力、参与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评价,为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项目锻炼打下基础。

(4)加强体育教学实践研究:逐年统计分析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学生技能发展评价,丰富教学方法手段,来指导完善教学过程。经过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校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明显上升,以2016年为例,我校在优良率、达标率上都高于区平均成绩;其中耐力项目优良率达到30.8%,整体优良率、合格率比2015年成绩提高了1.9和1.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同时,通过与体委联系,引进项目教练,参与我校的体育教育活动,学习了解更专业的技能教学方法和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教学手段,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形成新的教学策略,来丰富教师的业务技能储备;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购买教学师资,来开阔教学视野:先后有来自本市、外省及外籍教练先后来我校执教专项化教学课程。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多年来,新中高级中学历经精进卓绝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如今成果颇丰。

(一)理论基础

多年改革实践证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是学生掌握各专项运动技能、形成良好健康行为、培养体育品德(体育关键能力三方面)主阵地,也是其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主渠道。由此可见,新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前瞻性和预见性。

理论是决策的依据,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成功得益于理论的突破。基于多元理论基础,新中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完善理论。

1.哲学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外因推动发展,高中专项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2.运动技能形成理论。冯忠良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是在头脑中建立起技能结构定向映象的过程,其余几个阶段以此为基础逐阶递进,螺旋上升。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能按照自己的知识建构出新知识。高中专项化以学生兴趣和原有的运动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会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4.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重视学习者学习体验和意愿以及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5.道德认知理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对道德认知阶段给予了界定:高中阶段以自身内在的价值观为主导,以人性为核心,逐渐从他律过渡到自律性道德观念的形成。

(二)主要观点

深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扎根实践,求实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主要观点如下: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专项化改革以项目运作的形式实现专业引领,与之相适应,具身认知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强调认知是身体、情境和教学活动生成的结果,聚焦于身体感受、情绪体验和情境教学的关系,重点强调学习者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项化改革探索从新手到专家的教师成长路径,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其快速成长:专业成长自主性,教学能力从一专多能到一专精尖,积极构建基于项目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专业成长多元性,一位教师成长为市羽毛球专项中心组组长,两位教师参加了市名师班、德育班学习,两位教师被评为区高中体育学科带头人。

3.编制校本教材

专项化改革之初,由于没有指定教材,体育教研组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制较为符合专项化教学的校本教材,配有图片和声像资料,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积极致力于课堂引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专项化学习的快乐,本套教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创建体育文化

新中高级中学以“为学生终身发展,让学生终身怀念”为办学理念,以“树德修能”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学校精神的表征,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此为导向,将显性的“专项化”教学和隐性的“树德修能”校训“意识”的渗透相结合,凝聚成新中高级中学体育特色文化创建的发展道路。

5.改革评价方式

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专项化项目的特点,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将“显性指标”(时间、高度、远度等),和“隐性指标”(兴趣、动机、态度、意识、责任感等)相结合。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动态评价—对过程”,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状态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静态评价—对结果”。

6.形成学校品牌

体育专项化改革作为特色创建学校品牌,为国内外兄弟学校贡献新中方案创特色;国内外兄弟学校观摩、座谈显特色;举行“树德修能”国际教育论坛秀特色;《新羽飞扬》专著出版、十三届科报会论文全国一等奖、市级课题推特色。

(三)实施策略

新中高级中学对专项化教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既秉承“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又适切“为学生终身发展,让学生终身怀念”学校办学理念。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引领设置课程,全面推进体育专项化改革工作。

1.学校层面:监督、管理教师教学质量;定期检查教案,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层面:练好内功: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练好外功:经常和同事切磋技艺,增强专项的“吸引力”。

3.学生层面: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策略,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四)实践模型

1.适用对象

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可以承受一定强度的运动量。高中学生认识能力增强,抽象逻辑思维逐步成熟,能够围绕一个项目进行系统学习。高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表现更加理智,内控能力增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高中体育专项化起到“上推”高校体育个性化,“下引”初中体育多样化的重要作用。

2.呈现形式

出版《新羽飞扬》专著;编制专项化校本教材;举行“树德修能”国际教育论坛;市级课题结题;论文获十三届科报会全国一等奖;学生比赛获奖达百余项。

(五)创新亮点

1.学校体育教育管理的创新。基于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判断,以及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把握和贯彻落实,我校除常规的体育教研组外,还成立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中心,整体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同时,从全局着眼,立足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行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因此,本成果在学校体育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方面有所创新。

2.体育教学的创新。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而开展感知、体验、理解、巩固、运用等教学活动。在发展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完善健全人格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专项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专项教学过程结构以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与实施为重点,体现在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中的实施阶段及教学后的反思阶段。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则对应专项教学过程结构,体现教与学的认知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使专项体育课充满活力。

3.体育教育评价方面的创新。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着眼于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积极创新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在每学期结束时,除了收到一份学科文化成绩报告单,还会收到一份体质健康测试告知单,向学生和家长反馈;此外,在完成三年的体育专项学习,到高中毕业时,除了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外,还将获得体育专项化合格证书,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参与能力、组织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4.在推动学校办学育人整体工作方面的创新。这一教学成果的创新点还体现在其良好的“溢出”效应,即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撬动学校办学育人整体工作的“支点”,成为推动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及树立办学的良好社会声誉等方方面面工作开展的突破口。如今,借鉴体育学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校数学组、语文组及英语组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已经正式启动。

(六)成果推广

本成果的应用推广体现在校内校外两方面。对内,以体育专项化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校办学育人整体工作。

对外,为市、区和外省市其他学校提供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新中方案;设立在我校的上海市高中羽毛球专项中心组培训区域内羽毛球专项师资;举办以“高中体育教育改革与人的成长”为主题的国际教育论坛,与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并为之提供一定的示范。

四、效果与反思

1.本成果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从2008年开始至目前,通过前述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体育专项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

首先是学生的“四有”,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体能稳步发展,体质健康不断提高,专项技术进步明显。

其次是教师的“三个提升”,即教学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校教师对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乃至示范作用不断提升。

再次是体育专项化改革的“五套校本教材”,即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和羽毛球专项教材,其中羽毛球专项教材《新羽飞扬》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最后是“一支队伍”即研究型的体育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我校体育教研组除了原有一名体育特级教师外,目前两名教师分别参加了上海市名师基地和德育骨干基地班的学习,两名教师被评为区高中体育学科带头人,一名教师担任了上海市高中羽毛球专项中心组组长。

2.本成果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探索的方面

(1)对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的全面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入。

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促进学生长期乃至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方面,效果尤为明显。但由于学生对于其他运动项目了解较少,是否会有负面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2)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尚需更大的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专项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的发展是在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完成的。这一发展,仅仅靠教师个人的钻研和学校内部的探索实践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区域内更大的培养平台。这方面,还有很大探索和完善的空间。

(3)在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方面,我们“永远在路上”。

在关注学生体质发展、技能提高和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如何在专项化教学中充分利用运动项目的特点,系统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将是我们“永远在路上”的课题。

此外,如何以体育专项化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办学育人整体工作的发展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花大力气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