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三类课程管理制度
来源: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8日

一、课程结构
奠基终身发展课程
1、国家基础课程
13门国家课程
2、新中核心课程
全时空德育课程
体育专项化课程
语言类课程
数学类课程
3、新中创新课程
科技创新类课程
金融社科类课程
文化素养类课程

二、国家基础型课程管理
1.夯实教学常规 确保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严格按照《新中高级中学教学常规要求》进行基础型课程实施,稳健实施教学各环节的全程管理,从单纯抓教学结果(学生成绩),转向抓教学全过程的工作质量,重点抓各年级、各学科、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对影响和形成教学质量的每一环节都提出明确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建立覆盖教学各个环节的平时、学期和学年评价体系,确保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注重家常课校本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标——高效能家常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有获得感,教师有成就感。
途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堂教学理论研究
重点:备课、上课和评课。
 3.重视作业管理 减负增效
   (1)不断修订、完善校本作业
     采用与目标—教学—反馈相一致的校本作业一直是我们坚持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及各层面对减负、增效的要求,我们对原有学科的校本作业也在进行删减、整合。
(2)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辅导
    数学学科在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升学考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技术手段,将平时的作业数字化,用大数据统计功能,有利于让老师和学生更精准的知晓学习中的壁垒、有针对性的自我补偿和辅导,并及时推进巩固,
4.研究探索  与时俱进
  2017学年,三个年级全部进入高考改革通道,要在第一轮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我校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举措,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使教育综合改革精神更精准落地,以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又凸显个性的人才。
三、新中拓展型课程管理
1.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在设计、实施拓展型课程科目时,做到每一科目都要确定课程目标表述、实施要求、内容设计及课程评价计划。
(2)教师使用他人书籍作为教材实施拓展型科目的要根据学生情况作校本改造,要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使用自编教材或讲义的要有比较详尽的文本,授课材料须经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审定后实施。
(3)由于本课程系走班学习,要求任课教师严格点名制度,保证日常教学秩序的严肃性。
(4)由于本课程系选修实施,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拓展型课程特殊的教学策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不仅注重拓展知识,更注重让学生通过修习过程在思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切实提高。
2.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每个学期参加限定性拓展课,同时每学期自选一门兴趣类拓展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志向,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在进行申报时,可浏览《新中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资讯》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也可向有关的老师咨询。
3.拓展型课程实施流程
拓展型课程实施阶段:
课程申报(2017年8月):教师按学校要求填写申报表格交至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
课程审批(2017年9月):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根据学校当年度课程设置要求,进行课程审批。
课程立项(2017年9月):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将理想课程整理交教学处编订《2017年拓展型课程资讯》,登入网上选科系统。
学生选科(2017年9月开学第三周):学生登陆网上选科系统选科
课程学习考查(每学期最后一次拓展课):选修课程考查,学期课程结束
4.拓展型课程评价
(1)拓展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进行评价。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获得该门课程相关评价。
  5.对课程的评价
  拓展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要能反应时代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门课程的可适性,除了在前期由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外,每学期进行部分学生问卷或座谈会,由学生进行评价。
四、新中研究型课程(题)管理
1、课程(题)实施原则
(1)立足本校研究型课程(题)的开发与实施,在校外专家和本校教师引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校园生活、家庭环境、社会生活发展中选择研究的专题,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学校、家庭的变化,激发自我实践的愿望,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2)小组合作、自主组织分工和互助发展,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教师作引导和指导。注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态度,以“互动探究”为原则,肯定学生的实践过程,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分析、思考写作、与人交往能力及综合学习的素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5)研究型课程(题)的开设,要充分体现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良好开展,带动和促进学校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如班级的自主管理、学科教学中的课题研究,完善对师生的评价制度等。
   (6)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务必注重时空效益。
    2、主要实施形式
(1)以年级组为单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
(2)学生自主课题研发与实施。
3、研究型课程(题)评价
(1)评价内容
对学生,态度 、主动性、创意、协作、完成任务情况和采纳他人意见等。科学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方案的可行等。书面文字材料,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口头报告或答辩、报告的结构、主要观点的突出、对内容的理解、论据的质量、仪态和表达能力等。
(2)评价方式
①专家评价,校外研究性导师评价。
②校内教师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对研究性报告予以评价、
③自我评价,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课题探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成绩作主观性评价,如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自述。
④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