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
来源: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1日

    2020年,在静安区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借助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力量和资源优势,联合新中初级中学,我校开展了“初高中一体化英语跨文化能力提升项目”,大力开展初高中课程的一体化研究实践,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彰显静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特色。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参与项目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参与项目的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较大发展。如今,高中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深入到我校英语学科的家常课、拓展课、《跨文化交际》创新型课程等各类课程中,我校也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这一课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2023年4月27日下午,主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华夏,方识舌尖乾坤—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项目系列活动在我校拉开了帷幕。上海市英语学科教研员汤青老师、上海市静安区英语学科教研员余雯老师、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英语备课组教师以及静安区各高中英语教师代表出席本次活动。

    李琪老师进行了《A Bite of China》的教学展示活动。本课内容是《高中英语(上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文化聚焦部分。单元主题为“Media”,该课主题为“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下称《舌尖》)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华美食纪录片,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的高中生们肩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探讨该纪录片的成功模式,可以帮助他们思考和总结中国文化对外推介的话语模式,从而有利于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进行跨文化交流。本课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情境:美国的中文学习者通过微信表达希望大家为其介绍中国美食的诉求,这使学生在输出环节介绍中国主食时更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阅读文本的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总结《舌尖》的故事拍摄和讲述模式,教师还将原片视频中的典型片段剪辑后向学生展示。这样可以让他们借助多模态的材料,全面而直观地了解《舌尖》的成功原因。在读后环节中,教师回到导入环节设计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舌尖》的模式为外国学习者设计一个介绍中国主食的视频,帮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情境中传播中华饮食文化。

    陈旷彦老师进行了《The return of Kun opera》教学展示活动。本节课出自《高中英语(上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Creativity。课文介绍了昆曲的历史和特征,并且重点分析了推动昆曲回归的因素,其中著名音乐家谭盾对经典作品《牡丹亭》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大获成功。学生通过学习昆曲的回归,能够进一步理解创造力如何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环节包括让学生概括每段大意、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昆曲的特征以及推动昆曲回归的因素。在应用实践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采访某一个推动昆曲回归的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习的内容,并且为读后活动进行铺垫。在创新迁移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基于传承精髓和创新改编的基础上,为昆曲进校园推荐相关活动设计,以此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英语教研组长兼跨文化项目负责人陈译文老师在两位青年教师的家常课后对本校跨文化交际项目做了介绍。汤青老师也肯定了两节课中多模态材料的使用以及两位老师设计的学生自我反思的教学环节。余雯老师对两位教师抓住教学内容中的跨文化价值表达了肯定:两节课中教师设计的跨文化语境都帮助了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交际任务,鼓励了学生思考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此外,她也肯定了两位老师通过导入部分帮助学生回忆起前置知识,通过中间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文化知识的敏感性。余雯老师建议:可以提供更多的自由度和思考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同时指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能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国际经济、社会与文化等交流日益频繁,在与世界交往中将世界优秀文化汲取进来、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都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我校英语备课组将继续开展跨文化交际项目的实践与研究,积极回应新时代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更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初步探索出一条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能力的培育路径。这既是高中英语学科育人理念、育人方式上变革,也是“双新”背景下着力培养拥有中国心和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的时代诉求。